玉米產生小穗、空稈、禿尖的主要原因
分類:
技術服務
作者:
來源:
吉林日報
發布時間:
2017-07-20
1 玉米產生空桿小穗禿尖內因分析
1.1 玉米頂端優勢對果穗發育產生抑制
從玉米生育特點看,玉米是頂端結果作物,玉米雄穗是由頂芽發育而成,雌穗是由玉米腋芽發育而成。從玉米雌雄穗發育時間看,玉米雄穗分化時間一般比雌穗早7~10d,雄穗(頂芽)的發育對腋芽(雌穗)有一定抑制作用,而且雄穗發育越大的品種對雌穗發育抑制作用越強,生產中表現為雌雄不調。當外界環境條件對玉米果穗發育不利時,這種抑制作用表現越強,生產上表現為玉米雌穗揚花授粉期已過,但雄穗仍未抽出,造成玉米空桿。
1.2 營養物質失調
磐石地區玉米品種出苗到雌穗開始分化一般60d左右,在這60d中(出苗—拔節期)如果氣溫持續偏低,玉米植株生長緩慢,進入玉米拔節期后,玉米植株生長迅速,進入玉米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,這一時期需要肥水量大,如果玉米前期生長緩慢,營養物質積累不足,在頂端優勢作用下,玉米營養生長消耗物質過多,生殖生長受到抑制,雌穗發育營養不足。在外界溫度、光照不足情況下極易產生雌雄不調,表現為空桿較重。
2 玉米產生空桿小穗外因分析
2.1 土壤、施肥條件影響
對同一品種、同一栽培密度下,土壤瘠薄地塊比土壤肥沃地塊空桿小穗率要高,表明土壤狀況是影響玉米空桿小穗一個重要原因。土壤狀況好壞主要取決于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多少,因為土壤有機質: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動能力,增加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,促進玉米根系發育,提高植株對肥水吸收能力;能改善土壤理化結構,增強土壤蓄水保墑、保肥能力,提高肥料利用率,保證玉米生長營養物質供應。從施肥角度看,肥料供應是影響玉米空桿小穗重要因素,如氮素供應不足,植株葉綠素形成減少,光合作用降低,植株營養不夠,果穗分化受到影響,使果穗發育不良。后期氮素過多,造成植株貪青徒長,莖葉繁茂,影響物質向果穗運輸與積累,造成空軸。在氮素充足情況下,缺鉀體內糖代謝受阻,轉運給雌穗糖相應減少,雌穗發育營養不足,影響雌穗發育,出現空桿、突尖。缺磷延長生育期,影響授粉。缺硼、鋅使植株雌穗發育受阻,不能正常受精,形成空桿。
2.2 溫度條件
玉米發育過程中遇到低溫多雨或高溫干旱會造成大面積空桿小穗。低溫多雨或高溫干旱天氣,玉米生長自身營養消耗大于積累或積累物質很少,苗期出現根系發育不好或壞死,出現生理性弱苗,營養物質供應不足。玉米孕穗、抽雄散粉期遇到低溫陰雨天氣,玉米光合能力下降,機體營養不足,果穗不能正常發育,影響正常授粉結實,出現空桿、小穗、突尖。
2.3 水分條件
玉米生育過程遇高溫干旱,特別是拔節到抽穗期是玉米生長旺盛期,植株生長速度快,生長量大,是玉米需水量最大時期,玉米對水分非常敏感,灌漿期水是養分運輸的載體。這一時期如果干旱、缺水:土壤營養吸收受阻,養分供應不足,擾亂植株正常生理發育,光合作用受阻,阻礙雄穗抽出和雌穗吐絲,發育營養不足,影響授粉受精,造成玉米突尖、小穗、空軸;造成玉米提早抽雄,雌穗花期延遲,影響正常授粉;使正處于分化幼穗或灌漿的籽粒中的水分、營養物質等向莖葉流動,使幼穗分化和灌漿受阻,小花數量減少,造成小穗。
2.4 種植密度過大,植株發育不良
種植密度過大,群體通風透光性不好,光照條件減弱,二氧化碳濃度降低,光合作用減弱,光合產物下降,營養不良,影響幼穗分化。雌穗花絲發育不好,影響授粉受精,造成玉米穗小、粒小、空桿。
2.5 病蟲害危害
玉米大小斑病、絲黑穗等消耗植株營養,阻礙營養向雌穗運輸,影響雌穗發育,造成雌穗不育。蚜蟲危害葉片和雄穗,破壞光合作用,導致小穗、缺粒。
2.6 自然災害影響
玉米生長過程中遇到風雹等自然災害,植株倒伏或受損,影響營養運輸和轉化,導致小穗、空桿。
3 預防措施
3.1 選用適合本地區種植優質高產品種
豐產性好的品種有時抗逆性較不穩定,穩產性較差,因此,選擇品種時不要一味最求高產品種,應結合當地環境條件、土壤狀況、管理水平等條件,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、近年來表現比較穩定的品種作為當地主推品種,采取多品種搭配種植。
3.2 合理密植
根據當地土壤條件、施肥技術與水平、品種特性、栽培方式等確定合理種植密度。肥沃地易密、瘠薄地易稀,施肥量高的易密、施肥量少的易稀,收斂型品種易密,平展型品種易稀,間種易密、清種易稀。
3.3 提高播種質量,減少三類苗數量
把好種子質量關,保證種子芽率與芽勢。適期播種。 根據土壤條件、氣候條件確定適宜播種深度。
3.4 科學施肥
堅持施用有機肥基礎上,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氮磷鉀合理配施,同時適當增施微肥。避免一次性底肥施入,追肥上把握前輕后重的原則,輕施苗肥,重施攻穗肥。
3.5 防治病蟲害
采用種植包衣處理防治絲黑穗病,應用真菌性殺菌劑防治玉米大小斑病,通過赤眼蜂對玉米螟進行生物防治,減輕病蟲害的危害。
3.6 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
及時噴施玉米化控藥劑,降低株高與穗位,調和營養供應,促根壯稈,防止倒伏。同時噴施促進植物生長藥劑或葉面肥等促進植物營養供應。
1.1 玉米頂端優勢對果穗發育產生抑制
從玉米生育特點看,玉米是頂端結果作物,玉米雄穗是由頂芽發育而成,雌穗是由玉米腋芽發育而成。從玉米雌雄穗發育時間看,玉米雄穗分化時間一般比雌穗早7~10d,雄穗(頂芽)的發育對腋芽(雌穗)有一定抑制作用,而且雄穗發育越大的品種對雌穗發育抑制作用越強,生產中表現為雌雄不調。當外界環境條件對玉米果穗發育不利時,這種抑制作用表現越強,生產上表現為玉米雌穗揚花授粉期已過,但雄穗仍未抽出,造成玉米空桿。
1.2 營養物質失調
磐石地區玉米品種出苗到雌穗開始分化一般60d左右,在這60d中(出苗—拔節期)如果氣溫持續偏低,玉米植株生長緩慢,進入玉米拔節期后,玉米植株生長迅速,進入玉米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,這一時期需要肥水量大,如果玉米前期生長緩慢,營養物質積累不足,在頂端優勢作用下,玉米營養生長消耗物質過多,生殖生長受到抑制,雌穗發育營養不足。在外界溫度、光照不足情況下極易產生雌雄不調,表現為空桿較重。
2 玉米產生空桿小穗外因分析
2.1 土壤、施肥條件影響
對同一品種、同一栽培密度下,土壤瘠薄地塊比土壤肥沃地塊空桿小穗率要高,表明土壤狀況是影響玉米空桿小穗一個重要原因。土壤狀況好壞主要取決于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多少,因為土壤有機質: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動能力,增加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,促進玉米根系發育,提高植株對肥水吸收能力;能改善土壤理化結構,增強土壤蓄水保墑、保肥能力,提高肥料利用率,保證玉米生長營養物質供應。從施肥角度看,肥料供應是影響玉米空桿小穗重要因素,如氮素供應不足,植株葉綠素形成減少,光合作用降低,植株營養不夠,果穗分化受到影響,使果穗發育不良。后期氮素過多,造成植株貪青徒長,莖葉繁茂,影響物質向果穗運輸與積累,造成空軸。在氮素充足情況下,缺鉀體內糖代謝受阻,轉運給雌穗糖相應減少,雌穗發育營養不足,影響雌穗發育,出現空桿、突尖。缺磷延長生育期,影響授粉。缺硼、鋅使植株雌穗發育受阻,不能正常受精,形成空桿。
2.2 溫度條件
玉米發育過程中遇到低溫多雨或高溫干旱會造成大面積空桿小穗。低溫多雨或高溫干旱天氣,玉米生長自身營養消耗大于積累或積累物質很少,苗期出現根系發育不好或壞死,出現生理性弱苗,營養物質供應不足。玉米孕穗、抽雄散粉期遇到低溫陰雨天氣,玉米光合能力下降,機體營養不足,果穗不能正常發育,影響正常授粉結實,出現空桿、小穗、突尖。
2.3 水分條件
玉米生育過程遇高溫干旱,特別是拔節到抽穗期是玉米生長旺盛期,植株生長速度快,生長量大,是玉米需水量最大時期,玉米對水分非常敏感,灌漿期水是養分運輸的載體。這一時期如果干旱、缺水:土壤營養吸收受阻,養分供應不足,擾亂植株正常生理發育,光合作用受阻,阻礙雄穗抽出和雌穗吐絲,發育營養不足,影響授粉受精,造成玉米突尖、小穗、空軸;造成玉米提早抽雄,雌穗花期延遲,影響正常授粉;使正處于分化幼穗或灌漿的籽粒中的水分、營養物質等向莖葉流動,使幼穗分化和灌漿受阻,小花數量減少,造成小穗。
2.4 種植密度過大,植株發育不良
種植密度過大,群體通風透光性不好,光照條件減弱,二氧化碳濃度降低,光合作用減弱,光合產物下降,營養不良,影響幼穗分化。雌穗花絲發育不好,影響授粉受精,造成玉米穗小、粒小、空桿。
2.5 病蟲害危害
玉米大小斑病、絲黑穗等消耗植株營養,阻礙營養向雌穗運輸,影響雌穗發育,造成雌穗不育。蚜蟲危害葉片和雄穗,破壞光合作用,導致小穗、缺粒。
2.6 自然災害影響
玉米生長過程中遇到風雹等自然災害,植株倒伏或受損,影響營養運輸和轉化,導致小穗、空桿。
3 預防措施
3.1 選用適合本地區種植優質高產品種
豐產性好的品種有時抗逆性較不穩定,穩產性較差,因此,選擇品種時不要一味最求高產品種,應結合當地環境條件、土壤狀況、管理水平等條件,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、近年來表現比較穩定的品種作為當地主推品種,采取多品種搭配種植。
3.2 合理密植
根據當地土壤條件、施肥技術與水平、品種特性、栽培方式等確定合理種植密度。肥沃地易密、瘠薄地易稀,施肥量高的易密、施肥量少的易稀,收斂型品種易密,平展型品種易稀,間種易密、清種易稀。
3.3 提高播種質量,減少三類苗數量
把好種子質量關,保證種子芽率與芽勢。適期播種。 根據土壤條件、氣候條件確定適宜播種深度。
3.4 科學施肥
堅持施用有機肥基礎上,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氮磷鉀合理配施,同時適當增施微肥。避免一次性底肥施入,追肥上把握前輕后重的原則,輕施苗肥,重施攻穗肥。
3.5 防治病蟲害
采用種植包衣處理防治絲黑穗病,應用真菌性殺菌劑防治玉米大小斑病,通過赤眼蜂對玉米螟進行生物防治,減輕病蟲害的危害。
3.6 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
及時噴施玉米化控藥劑,降低株高與穗位,調和營養供應,促根壯稈,防止倒伏。同時噴施促進植物生長藥劑或葉面肥等促進植物營養供應。
上一篇:
地膜谷子高產栽培技術
玉米大壟雙行地膜覆蓋栽培技術
下一篇: